巴菲特:频繁短线交易是愚蠢的 |
---|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3年的年报中详细讨论了股票频繁交易带来的巨额交易成本以及股东财富的惊人损失。"股票市场的讽刺之一是强调交易的活跃性。使用‘交易性’和‘流动性’这种名词的经纪商对那些成交量很大的公司赞不绝口。但是,投资者必须明白,对在赌桌旁负责兑付筹码的人来说是好的事情,对客户来说未必是好事。一个过度活跃的股票市场其实是窃贼。 "例如,请你考虑投资一家净资产收益率是12%的公司。假定其股票换手率每年高达100%,每次买入和卖出的手续费为1%,以账面价值买卖一次股票,那么,我们所假设的这家公司的股东们总体上要支付公司当年资产净值的2%作为股票交易的成本。这种股票交易活动对企业的盈利毫无意义,而且对股东来说意味着公司盈利的1/6通过交易的‘摩擦’成本消耗掉了。 "所有这些交易形成了一场代价相当昂贵的听音乐抢椅子游戏。如果一家政府机构要对公司或者投资者的盈利征收16.66%的新增税收,你能想象这会导致公司和投资者痛苦的反应吗?通过市场过度活跃的交易行为,投资者付出的交易成本相当于他们自己对自己征收了这种重税。 为此,巴菲特以切实可信的一些数据向我们展示了频繁交易的可怕。他认为:对股东来说,市场日成交量达到1亿股的交易日不是福音,而是诅咒,因为这意味着,相对于日成交量5 000万股的交易日,股东们为变换坐椅要支付两倍的手续费。如果日成交量1亿股的状况持续1年,而且每次买进卖出的平均成本是每股15美分,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坐椅变换税总计约75亿美元,大致相当于财富500强中最大的4家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和德士古石油公司1982年的利润总和。 "我们当然知道所谓做大蛋糕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交易活动可以提高资产配置过程中的理性。我们认为这个观点貌似正确其实则不然。我们的观点是,赌场式的市场以及一触即发的投资管理人员,就像一只看不见的脚,绊倒并减缓了经济增长的步伐。" 一个要澄清的问题是,巴菲特致富的核心武器是投资,而不单单是长期持股。他鼓励长期投资,但前提是这些企业真正值得长期投资。他完全不会接受投资风险,只有在确认没有任何风险或者极少风险的前提下才会出手。他认为如果一项投资有很大风险的话,你要求再高的回报率也是没用的,因为那个风险并不会因此而减低。他只寻找风险几近至零的行业和公司。他在给股东的年度报告中明确说:"我不会拿你们所拥有和所需要的资金,冒险去追求你们所没有和不需要的金钱。" 国内有些投资者没有明白这一点,只表面化地记住了"长期持股",所以在被套牢后,索性学起了巴菲特,做长期投资者了。这是严重的误解。没有了低风险投资这个前提,或者说前提错了,盲目的长期持股损失可能更为惨痛。这一点,那些有过沉痛代价的老资格股民,一定有切肤之痛。 投资界的一大特点是,如果你输了20%,你必须要赚回25%才刚好回本。如果你亏了50%,那你就必须赚回100%才刚好保全本金。这是投资人不可忽略的重点。不错,共同基金整天叫人不要害怕,只要有耐心等待,"长远投资"肯定致富。问题是要等多久?把血汗钱交给人管理5年-10年后,又把同样数目的资金拿到手里,这肯定不是投资的真正概念。 巴菲特也鼓励投资人买入股票后应长期持有。但如果你仔细注意听他所讲的,你就会发现他讲这话时多加了两点:首先,这些公司必须是优秀的公司。全世界各地的基金经理随时都持有近百种(亚洲)、甚至是上千种(美国)股票。试问:股市里,难道真的有那么多家优秀公司吗?这种广撒网式的投资法,绝对不是成功投资家的投资概念。其次,只有在这些优秀公司继续保持优秀状况时,我们才可以继续持有它们。所以,我们需要一直不停地观察市场。 其实,就算是一家公司的基本优势还存在着,但如果我们发现还有一家竞争者也同样拥有这个优势,但股价只是它的一半时,则可以卖掉前者而买入后者。巴菲特于1997年卖出大部分的麦当劳股票,买入另一家快餐业公司的例子就是明证。虽然巴菲特说这是两个不相干的买卖,他仍然觉得麦当劳是一家很优秀的公司,价格正确时可以买入。 有一些投资人习惯于认为,巴菲特持有的股票就是值得投资的股票。其实并非如此。由于伯克希尔*哈撒韦作为法人的企业税率很高,相当于个人投资者所得税率的两倍多(个人所得税率为15%),因此巴菲特所持股票无论价格多高,只要不卖,他就可以避免交纳高额税金,这对于他和他的公司而言可以说风险相当低。也就是说,与个人投资者相比,如果巴菲特没有在一个高价位卖出股票的话,他放弃的是65%的差价利润,而个人投资者则是放弃了85%的差价利润。因此,如果巴菲特卖出了哪只股票,就表明他对这个公司的前景看淡而"不得不"出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