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第12章 靠绩效才能保住饭碗 |
||
猫否股票网 >> 价值投资 >> 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 靠绩效才能保住饭碗 | ||
竞争时如果无法聚焦联结且超越对手,会让经理人丢掉饭碗! 2005 年 2 月 9 日 ,惠普董事会宣布菲奥莉娜( Carly Fiorina )即日起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导致菲奥莉娜被“开除”的主要原因是董事会对她改造惠普的绩效不满意。 1999 年 7 月,惠普礼聘菲奥莉娜担任首席执行官,次年又让她同时兼任董事长。身为国际级企业的第一位女性首席执行官,加上优雅果决的形象,菲奥莉娜立刻成为媒体注意的焦点。而真正使她声名大噪的,是她在 2002 年通过全体股东投票,击败由惠普创始人家族带头的反对力量,以 190 亿美元购并了康柏电脑。那么,为什么后来她逐渐失去了董事会的信任呢?是因为始终看不到有明显改善的经营绩效。根据著名营销调查机构 iSuppli 统计, 2004 年的全球个人电脑市场增长了 13.4 %,惠普的增长率却不到 11 %。在惠普 2004 年的获利中, 73 %仍来自于传统的打印机及影像业务,后来扩大的个人电脑业务则利润微薄。 惠普撤换菲奥莉娜后,聘任精于成本控制的马克·赫德( Mark Hurd )为首席执行官。赫德一上任,就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处理惠普的问题,以精减人员作为控制成本的手段,不管是有什么背景的人或部门,一切以数字说话。从 2005 年 7 月至今,惠普全球已经裁减了 1.5 万名“非销售人员”,节约下来的近 10 亿美元的成本将有一半用于强化业务运营的再投入。截至 2006 年第三季,惠普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了 1.5 %,并从 2005 年第三季获利率仅 2.33 %,逐渐攀升至 2006 年第三季的 3.82 % ,终于摆脱了过去 PC 事业获利率仅有 1.2 %的状况,在全球 PC 市场低迷甚至亏损的情况下还有增长的幅度。 苹果电脑首席执行官乔布斯一针见血地说:“在个人电脑产业中,苹果和戴尔是少数能赚钱的公司。戴尔能赚钱是向沃尔玛看齐,苹果能赚钱则是靠着创新。”惠普的经营效率不如戴尔,而创新能力则比不上苹果。苹果不仅非常成功地进入 MP3 随身听市场,还将 MP3 随身听与手机结合, 2006 年更在电脑软件上做了与微软兼容的系统,试图以创新方式进入手机市场并进攻庞大的电脑软件市场。另外,如第六章所分析的,在 1994 年至 2003 年之间,戴尔通过直销经营模式,使销售和管理费用占营收的比例较惠普少了 5 %至 8 %。菲奥莉娜在 1999 年上任后,并未改善惠普缺乏竞争力的成本结构。在一个净利率不到 6 %的产业,这种成本落后的幅度,使惠普在定价与销售上处于挨打的局面,而赫德上任后的成本控制策略使营收获得大幅改善。 以股东权益报酬率而言,戴尔一直保持在 30 %以上, 2004 年时更高达 46 %,但其中 PC 事业获利率走滑, 2005 年第二季为 8.7 %, 2006 年第二季则仅有 5.5 %。相形之下,购并康柏后,惠普的股东权益报酬率一直低迷不振, 2004 年才好不容易回到 9 %左右。虽然苹果 2004 年的经营绩效仍比不上惠普,股东权益报酬率为 6 %左右( 2003 年只有 2 %,进步惊人),但是它成功地踏入数字音乐领域, iPod 于 2004 年及 2005 年持续热卖,让资本市场对苹果的创新能力信心大增,认为苹果是未来个人消费电子时代的领导厂商。 2002 年到 2004 年,科技产业只算是温和复苏,苹果的股价却大涨 5 倍。同一期间,戴尔的股价涨幅为 80 %,惠普的股价涨幅却只有 30 %,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虽然菲奥莉娜也不断强调创新,但是惠普研发费用占营收的百分比,始终比苹果低了 1.5 %到 2 %。从 2003 年至 2005 年间,它的研发支出不断减少,甚至因此流失不少优秀的研发人员。 总之,菲奥莉娜并没有把镁光灯的能量转化成实质的经营成果。惠普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不论是强调经营效率(例如戴尔)、强调产品创新(例如苹果),还是强调高阶软件咨询服务(例如 IBM ),每个对手的策略定位都比惠普专注、清楚。因此,惠普未来的挑战除了加强执行力外,恐怕还得更精确地定位经营聚焦点,并把所有与聚焦点相关的管理活动联结起来。 |
||
上一页 | 回目录 | 下一页 |